电信的DNS过滤系统影响域名解析?

2011-6-25 我爱糯米

  近段时间来频频发生网站域名不能正常解析的奇怪现象,除了万网、新网等域名服务商可能受到攻击(或是服务器过载)的因素外,电信系统为了拦截某些网站而上线运行的DNS拦截系统恐怕也有很大责任,使得正常的网站访问亦受到影响,出现一会儿能解析一会儿不能解析的奇怪现象。连网易、115这样的大站亦不能避免,访问量越少的网站受影响似乎也会越大。

评论(0) 浏览(35097)

分级制度不是电影产业的救命稻草

2011-6-24 我爱糯米

  现在影院上映的电影质量不能说是很差吧,也基本不能算是好片。大量的特效堆出来仅仅只是视觉刺激,却失掉了看电影的感觉。很多人把这归于中国电影的一刀切,没有分级制度。但反观以前的那些优秀电影,有几部是所谓IIB、III级的?一部优秀的电影,不是靠所谓III级画面堆砌出来的,它之所以能成为观众认可的优秀电影,靠的是电影本身的优秀素质。自己的能力差,拍不出好影片,就算是给你分一万级,也不能改变烂片就是烂片的事实。李安的那部《色戒》大陆公映的与香港公映的不同,香港公映的是有那些所谓分级内容的,有了这些内容,《色戒》就成了优秀的电影了?没有!它的烂是骨子里的,就算是排成A片它也是个烂A片!无知、无谓(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加上无耻,还能有比这更烂的吗?本来很欣赏能拍出《推手》的李安的,结果它却拍了个稀烂的《藏龙卧虎》,取了《玉娇龙》的糟粕,弃了原书的精华折腾了一个狗屁的四不像。原以为最烂也不过如此了,没成想这个人居然又打着所谓“人性”的旗号拍了这么个更烂!你在折腾所谓的“人性”的时候难道就可以厚颜无耻地丢掉自己的良心,还想让观众也丢掉良心?!我们没有你那么无耻,我们还知道“羞”字怎么写!

评论(0) 浏览(79219)

中国缺的不是法律,缺的是实实在在按法律执行的人

2011-6-23 我爱糯米

  每每与人谈起国内的违法乱纪的人和事,总能听到这样一种怪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中国现在的法律不健全,中国现在的体制不健全”。那么请问这些人干的这些事,哪一件我国的法律允许他干的?哪一件是合乎党的章程的?现在不是没有法,而是这些人不去遵守,而更多的是执法的人因为人情、脸面和关系等因素不去严格执法!按照党章,每个月都会有党小组会议,要求广大党员作思想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但是很明显,因为怕得罪人,怕领导给“小鞋”穿,这种小组会议却蜕变成了互相吹捧和给官员歌功颂德的“歌咏会”。有法不依,等于无法,你弄再多的法律条文它也是等于零。

  共和国法律的制定者,设定的前提是大家都是“好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前提考虑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很单纯。在广大劳动人民终于能当家做主时,大家都怀着一个美好的理想,谁也没有想过会有人去破坏这种美好。但客观事实是不以人们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的。人作为一种高等级的社会性动物,它必定具有自己的私利性,这种私利性单靠条条框框是无法约束的,只有从思想上都接受了条条框框才可能自愿或不自愿地受它的约束,这种思想就叫道德!现在的社会状态,缺的不是法律,缺的是“道德”!社会公德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更应该是每个公民都应该理解和遵守的。

评论(0) 浏览(41216)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隐忧

2011-6-22 我爱糯米

☀☀☏☺☼☞☜⊿®↔↑↖↗→←↙↓↘♂♀░

  近期见到不少地方政府和一些媒体宣扬所谓村镇城市化,城市大型化,大有来势汹汹一拥而上之态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政策措施出台,其根本原因还是把经济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而不是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人的聚集可以带动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极大地刺激GDP增长,但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值得严重关注,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而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供给——食物和水,也将是城市化发展中不容忽略的极重要的一环!中国目前一些城市对地下水的过度利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

  市镇城市化和城市大型化首先应看其地理环境是否具备保障未来增长人口所需的基本生活供给的条件,盲目跟风,在不具备保障条件的地方做此方向的建设只会使市政设施瘫痪,人民生活品质下降。

  因地制宜才是发展的根本,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先做好民生,再靠此吸引人民到此定居。靠行政化的强制聚集人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由此带来民生水平下降,治安劣化等“伴生品”会使城市化进程付出高昂的代价!城市的建设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全国的城市建设更应该是一个大的布局。

  人口可以适当集中,但不能过度集中,人口的过度集中带来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是灾难性的!

评论(0) 浏览(14173)

前面的几篇转载文章注意谨慎吸取知识

2011-6-21 我爱糯米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由度娘所得。文章因个人和时间的关系,某些东西可能并不正确。如过扫描的问题,那是CRT时代的事,现在绝大部分的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是全显的。

个人理解,DVD介质所储存的图像,分为可变形和不可变形2种。画面长和宽都没有超过DVD介质标准的720\480的,就不用变形。而对于一些清晰度较高的(尤其是宽幅电影),它的存储实际上以DVD标准来的,但为了保证回放时得到正确的比例,就要告诉播放设备原来正确的画面尺寸比例。

评论(0) 浏览(17767)

[转载]DVD的分辨率

2011-6-21 我爱糯米

   DVD现在已经算是个普及的东西了,一般的碟友对于DVD的各种技术细节也都能说个七七八八,比如视频采用MPEG-2编码啦、最高码率10.08M/s啦、最多容纳8条音轨啦等等。可是往往有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没多少人能说清楚,就比如说画面分辨率吧。对于NTSC制DVD,很多人都知道其画面分辨率是720*480像素,但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有点问题:720:480=3:2,既不是4:3也不是16:9,那我们看到的画面怎么会是比例正确的4:3或16:9呢?

    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解释大概是:这720*480是大家以讹传讹吧?DVD的分辨率应该是720*540(4:3)或者960*540(16:9)吧?用PowerDVD截下来的图片可都是这样的尺寸啊。

    并非如此。720*480的确是DVD画面的标准分辨率,这是毫无疑问的。PowerDVD的截图不是这个大小是因为设置的关系。PowerDVD的截图功能有两个选择:按照影片原始大小,或者按照播放窗口大小。一般来说我们播放DVD时,为了始终保持图像比例正确,在PowerDVD里都会选中“保持画面比例”,截图的设置也是设为按照窗口大小。所以这样截下来的就是播放的窗口尺寸而不是原始的画面尺寸。要想得到原始画面,我们应该在截图选项中选择按照影片原始大小。这样无论什么DVD,1.33:1的、2.35:1的、可变形的、不可变形的,截出来的就全都是720*480的图像了。但是,仔细观察这个720*480的画面就会发现:它的比例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它在水平方向上是拉长的——什么?你截的图正好相反,是水平压缩的

    那你肯定是截了一幅变形宽银幕的画面。为了简单起见,我们这里只讨论不可变形的4:3全屏画面。现在你看到画面是水平拉长的了吧

   因为原始画面是水平拉长的,所以PowerDVD播放时要在垂直方向进行拉伸,这样才能得到比例正确的画面,也使得不可变形画面按照播放窗口大小截出来是720*540像素(图3)。

    那么,为什么原始画面要做成拉长的?做成比例正确的不是更方便吗?电脑播放器可以方便地进行拉伸,DVD机和电视又是怎么实现拉伸的呢?其实,原始画面做成“拉长”的,正是为了适应视频系统的要求,使其不用进行拉伸就可以得到比例正确的图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像素说起。大家都知道像素是组成图像的基本单位。一般的概念里像素都是方方正正的,电脑显示器上也的确是如此,每个像素都是一样宽一样高的。但是在视频业界可不是这样,我们经常会遇到长方形的像素。其实在模拟电视上讨论“像素”是不合适的,因为它的图像是由扫描线构成的,所谓的像素其实是扫描线上的取样点。但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可以借用一下像素的概念。播放NTSC制DVD时,电视像素的高宽比是11/10,也就是每个像素都略显瘦长(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水平方向上的取样要比垂直方向上的取样更密集一些)。

    为什么会有瘦长的像素?这是由数字视频技术标准决定的。 从视频业界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数字视频格式,包括DVD、DV、VCD、SVCD、数字电视等所有实际应用的格式,都是为了通用性而设置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数字视频技术诞生的时候,已经有了大量的模拟视频设备和素材。如果下一代的数字设备和这些已有的设备全无关系而且要把老设备完全扔掉的话,那真是巨大的浪费。因此数字视频技术标准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和以前模拟设备的兼容性,以及对模拟素材的数字化。

    当时的模拟电视制式主要有PAL、SECAM以及NTSC,为了统一标准以及降低设备成本,人们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取样率标准对各种制式进行数字化。这个取样率被定为13.5 MHz。我们知道对于NTSC制式,可以认为是相当于每秒钟扫描29.97帧图像,每幅图像由525条扫描线组成。这样每条扫描线的时长就是1/(29.97*525)=63.5微秒。但是这63.5微秒并不能全部用来搭载图像信息,因为要有大约10微秒用于回扫和同步信号,实际可以搭载图像信息的时长只有约53.3微秒。对于13.5 MHz的取样率,这53.3微秒的取样数是多少呢?53.3*13.5约等于720,每条扫描线有720个取样,这就是水平分辨率720像素的由来

    那么垂直方向上是如何取样的呢?很简单,就是按照有效扫描线的数量来取样。NTSC制式虽然总共有525条扫描线,但用于显示图像的有效扫描线只有486条(其它的也是用于回扫和同步),所以垂直方向上应该就是486个取样。不过486这个数字不零不整,而MPEG-2对画面是按16*16像素的宏块来处理的,如果取样数能被16整除会很方便。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裁掉6个像素而只保留480个像素,这就得到了NTSC制式720*480的画面分辨率。

    可是,前面说了NTSC制式的像素高宽比是11/10,720/1.1/480也并不等于4/3,还差了3%左右啊。的确是这样。首先,垂直方向上为了处理方便而截掉了6个像素,其次,在水平方向上,前面说过每条扫描线的时长为53.3微秒,可是这里面还有一些时间消耗在了信号的上升和消隐上,真正的有效时长是52又2/3微秒,所以每条扫描线的实际有效像素只有52又2/3*13.5 MHz=711个。剩下的9个像素可以用来搭载图像信息,不过在CRT电视上它们一般都放不出来。所以,假如有一部“理想电视”能把所有该有的扫描线都放出来(一般家用电视做不到这一点),它所显示的画面就是711*486像素。但因为技术规范规定了垂直方向只能有480个像素,所以为了保持比例正确,水平方向也只能用上704个像素(704/1.1/480=4:3)。也就是说,在技术规范所规定的720*480的画面中,应该只用中间这704*480的一块来显示画面,左右各8个像素用黑色补足。

    听起来很复杂吧?不妨这样想一下,现在有一幅640*480的标准4:3画面。

    要怎样处理它才能在电视上得到最佳的图像呢?由于水平方向上需要720个像素,所以我们要把640变成720。这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黑色在左右两边各补上40个像素。这样得到的图像在电脑上直接观看左右两边都有黑边,但中间的图像部分比例正常。

    而在我们上面所说的“理想电视”上一放,毛病就大了:由于像素是“瘦长”的,我们看到的图像不但左右有黑边,而且中间的图像也是水平压缩的。

    第二种方法,我们把640*480的画面进行重取样,水平拉伸到720*480。这样得到的画面在电脑上直接观看是水平拉长的。

    在“理想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最边上的9个像素是看不到的,屏幕上水平方向只有中间的711个像素,垂直方向上则有全部480个像素。我们可以看到屏幕上下都有窄窄的黑边,高度为3个像素。

    这样的画面是有点问题的,因为画面的部分内容被裁掉了,而且有效画面的比例也不完全正确,水平方向上拉长了一点点(大约1%)。虽然这种程度的拉长人眼其实看不出来,但毕竟不够完美。

    第三种方法,我们也是把640*480的画面进行重取样,但只拉伸到704*480,然后在左右两边各添上8个像素宽度的黑边,形成720*480的画面。这个画面在电脑上直接观看也是水平拉长的,而且两边有垂直的黑边。

    这样在“理想电视”上放出来画面四周都有窄窄的黑边。但中间的画面却是内容完整而且比例正确的。

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有人可能会说,第三种方法其实也不够完美啊,电视屏幕并没有被完全利用,四周都有黑边。当然,这肯定是不够完美,但这已经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了。首先,四周都有黑边是由于NTSC制式所限,为了保证电视画面的比例就只能这样。而且,在家用电视上其实是看不到这些黑边的,这是因为有过扫描的存在。

    过扫描是指电视在显示画面时,会把图像的宽度和高度都扫描得大一点,使其四周处于屏幕以外,从而防止在屏幕上四周出现黑边或者变形、模糊等显示瑕疵。适当的过扫描是必要的,因为CRT显示器的原理决定了图像边缘的质量肯定不如中心。但如果过扫描过多,有时就会看到部分字幕、台标被切掉。一般来说,家用电视每边的过扫描控制在5%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在这样的电视上看我们用第三种方法制作的画面,高宽各被裁切了10%,但图像比例正确(前提是电视的过扫描是成比例的)而且没有黑边(图10)。

    对比前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到,过扫描裁掉的图像范围还是相当大的。大多数人恐怕根本没想到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DVD画面会缺了这么多,但如果用Avia或Digital Video Essentials之类的测试碟看一看就很清楚了。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DVD都不按第三种方法来制作呢?首先,有些制作人员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其次,很多制作人员也根本不在乎这些微的差别,因为反正最后都要被电视过扫描裁掉不少画面,而且比例稍稍差一点谁也看不出来,更不用说电视本身的显示比例也可能不准。其实,很多制作者对DVD画面的处理是相当随意的,不该有的黑边经常出现。就以港产精品《少林足球》来说,很多画面上都有黑边,而且不同的镜头黑边的位置和宽度还不一样。比如图11,注意看左边和上边的黑边。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电脑的播放。

    我们上面所说的“完美”方法是指对于电视而言。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用电脑播放DVD并用LCD、等离子或者投影来显示画面已经成为潮流。这种播放方式克服了CRT电视的种种固有缺陷,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完美的画面。在这种播放方式下,第三种方式的画面不再完美。因为电脑播放时只是简单地将720*480的画面垂直拉伸到720*540,所以第三种方式现在不但左右都有黑边,有效画面的比例也不对了,水平方向上略有压缩。

    现在第二种方式制作的画面才是真正的完美,因为它不但比例正确,内容完整,而且充分利用了整个屏幕。

    电视和电脑播放DVD的原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当前的格式下无法让电视和电脑都放出完美的图像来,所以只能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现在的模拟电视有着诸多的先天缺陷,即使是理论上也很难得到完美图像,而电脑系统则可以。所以优先满足电脑系统的要求是大势所趋。这么看来,HTPC大有其可行之道。而电视用户也不必心理不平衡:反正你看到的图像本来也被裁掉了不少。要想追求完美还是赶快向电脑系统靠拢吧。

    上面说的是NTSC制式,PAL制的情况则刚好反过来,它的像素是“矮胖”的,高宽比为54/59。PAL制的画面是怎样的情况,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评论(0) 浏览(36115)

[转载]帧率的问题

2011-6-21 我爱糯米

VCD、DVD常见有2种制式(PAL制式与NTSC制式)的区别,不同制式的碟片的帧率、分辨率不一样。标准PAL 制式 帧率25 标准NTSC制式 帧率29.97 碟片种类制式标准分辨率 DVD PAL 720×576 DVD NTSC 720×480 SVCD PAL 480×576 SVCD NTSC 480×480 VCD PAL 352×288 VCD NTSC 352×240 其中SVCD在国内以前有超级VCD之类的称呼,现在的VCD机器也都能直接支持,所以现在市场上已经一律称为VCD,但不常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分辨率其实都不符合4:3或者16:9的比例。但我们在日常应用中,普通电视机/普屏显示器是4:3比例,国内的电视剧也多为这个比例。宽屏电影的画面比例常为16:9,因此,在转换VCD、DVD影片的时候,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分辨率。否则转换出来的影片画面是变形的。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VCD、DVD规范都出现于模拟电视流行的时代,这种分辨率与模拟电视信号的特点有关。有兴趣的请自己上百度搜索相关知识。 国内的VCD碟多是PAL制式,画面比例为4:3,即使上下有黑边,那种黑边也多是已经压制进视频文件的,因此,实际转换的时候,只要按照VCD原始分辨率保存即可,如PAL制就输入352×288,NTSC制就输入352×240,这样可以省去对画面比例重取样的过程。现在电脑上的播放器多能自动识别PAL制VCD常见的352×288分辨率,在播放时会自动拉伸至4:3画面比例。很多网上的电视剧,RMVB格式的,分辨率为352×288就是这个原因。但如果是用于MP4播放器等便携式设备,此类设备常见分辨率为320×240,且很多MP4设备不能支持高于此分辨率的视频文件,就需要手动指定分辨率。这样画面刚好就是4:3比例,也能在此类设备上达到最佳视觉效果。PDA/智能手机等设备对分辨率要求不严格,即使画面分辨率大于320×240,也可在播放时自动调整为最佳画面大小。但播放效果方面,依然是最佳分辨率的视频文件效果最好。例如,多数PDA设备的液晶屏分辨率为320×240,你固然可以播放352×288分辨率的视频文件,但实际画面效果可能比不上320×240的视频文件。 DVD影片的转换相对麻烦一些,因为DVD影片中既有宽屏电影,播放时的实际画面效果为16:9比例;又有普通画面的电影,实际播放画面效果为4:3。因此不能简单的按照DVD分辨率标准设置转换后的分辨率。第一步,自己播放下DVD源片,判断DVD画面比例第二步,根据自己转换后的用途选择转换后的画面宽度,例如:如果用在MP4、PAD、智能手机上,则最佳宽度为320像素,如果保存到电脑上,4:3画面比例的影片则可以选择640像素宽度,16:9画面比例的影片常用720像素宽度。第三步,根据源片画面比例计算转换后的最佳高度。 源片画面比例转换后文件用途参考的分辨率设置 4:3 MP4、PAD、智能手机播放用 320×240 4:3 保存至硬盘 640×480 16:9 MP4、PAD、智能手机播放用 320×180 16:9 保存至硬盘 720×405 实际处理中,宽屏DVD影片制作为MP4、PAD、智能手机播放用的文件时,经常上下拓展黑边后调整画面分辨率为320×240,然后利用拓展出来的黑边安放字幕。宽屏DVD影片保存至硬盘或网络交流时,为了方便,常取近似值720×400,但我一般不这么做,毕竟从理论上来说画面已经变形了,虽然这种变形很小。有时候也根据DVD碟片具体情况取分辨率704×396。 保存至硬盘时,大家常有2种需求。一种是希望每张DVD碟刚好能保存在一张CD刻录碟上,就是希望每个DVD碟转换后的文件大小刚好为700M左右。还有一种是希望转换后的文件能保存尽可能高的原DVD质量,适当缩小体积,转换出的文件别像DVD一样4G多一个就可以了,同时能保存多声道、多字幕,这个就已经属于DVD Rip范畴了。使用H264+AAC编码组合,一部约2小时的DVD影片转换后的大小为700M时,基本也能保持较好的画面质量了,此时的画面质量和声音效果都比网上流行的RMVB强的多。但如果希望画面质量损失更小,保存更多的字幕和声道,或者影片长度比较长,如接近3小时,或者选择了其他压缩率比较低的编码方式,那么就需要更大的文件体积。DVD Rip时,往往把一部电影按700M的标准分割为1-3部分。但现在DVD刻录机的流行,也许以后对700M容量的这种需求会减少,直接把一部DVD电影压缩成1-2G大小的文件也可能越来越常见,电影不分割,看起来应该更连贯。高清视频方面,有1080I/1080P等分辨率,一般习惯把一部高清电影用H264+AAC编码组合压缩为约4G左右大小,刚好适合一张DVD刻录碟。当然,大家应该还能见到一部高清电影容量高达30-40G的情况,那是因为使用了MPEG2编码(就是DVD用的编码方式),MPEG2编码方式弹性大,因此也可以用在高清视频编码领域,优点是对设备运算能力要求低,缺点是文件体积过于庞大。同样画面质量的情况下,H264编码的文件体积小的多,但对电脑CPU运算能力要求比较高,好在现在流行的双核电脑都已经可以完全胜任此类应用了,因此,以后H264编码的文件会越来越多。

评论(0) 浏览(30661)

[转载]DVD的分辨率

2011-6-21 我爱糯米

1.anamorphic resize 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视频流有一个叫做DAR(Display Aspect Ratio显示纵横比)的标志位。这个标志位存储了画面比例信息,告诉播放器视频流中编码的图像是什么种类。来看一个实例:一个720x480(1.5:1)(实际是704*480)分辨率的avc视频,却可以将图像充满整个psp屏幕但画面不变形,而psp荧幕是480x272。这看起来很奇怪,720x480(实际是704*480)的分辨率,纵横比是1.5:1而实际上的视频纵横比却是16:9。在这里, 压片者进行了变形式的宽荧幕转换。将视频横向压缩使得它符合DVD也是psp的视频分辨率。然后他们设置16:9的DAR标志位告诉psp,以便psp在播放时解缩画面然后再把它调整到你需要的分辨率,这就是anamorphicre size 。
  ((引自doom9) 从数学角度看是这样的:一个720x480(实际是704*480)的视频流,将纵向分辨率乘以纵横比(480*16/9=853 ~850)就得到一个以正常比例拉伸的电影的横向分辨率。因此720x480的视频流将会被横向拉伸为853x480播放。这就能充分利用纵向分辨率以得到最高质量。)
  如果你没有正确设置你的视频流标志位,图像看起来就被压扁了。

2.开始做720x480的avc的anamorphic 时,为什么把先图像resize成704x480,然后在左右两边各添上8个像素宽度的黑边?
  这个涉及到sony的野心,sony一开始就是抱着dvd机的便携继承者来做psp的,这个可以从sampling matrix可以看出来,dvd的NTSC制式sampling matrix有如下几种:720x540、720x486、720x480、711x486、704x486、704x480、648x486、640x480、480x480、352x480、352x240、320x240
  psp的有:720 x 480、352 x 480、480 x 272、20x240
  可以说完全被NTSC制式sampling matrix所涵括,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推理:psp的actual active picture size也许和NTSC制式的actual active picture size在某些方面有所关连。
  首先来看看NTSC制式,共有525条扫描线,用于显示图像的有效扫描线486条,其它的用于回扫和同步,所以垂直方向上应该就是486个取样。不过 486这个数字不能被16整除,可是MPEG-2对画面是按16*16像素的宏块来处理的。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裁掉6个像素而只保留480个像素,这就得到了480的垂直分辨率。

((引自jackei论文)在视讯规格中, SMPTE 244M规定的取样时间是52.1482us,DVD遵循的是ITU-R BT.601, ITU-R BT.601规定以13.5MHz为取样频率。因此ITU-R BT.601在52.1482us的时间内可以把水平的640采集成13.5MHz * 52.1482us = 704.0007,每条水平扫描线的实际有效像素有52又2/3*13.5 MHz=711个。剩下的9个像素用来搭载图像信息,不过在CRT电视上它们一般都放不出来。)

  可以说只用中间这704*480的一块来显示画面,然后“理想电视”进行以转换比例10/11的还原,可以达到(704x10/11=640)640x480,也是4:3的纵横比。
  psp也遵循了ITU-R BT.601的某些方面,所以它的硬件会自动的将720切去16点的黑边,只用中间这704*480的一块来显示画面,然后要我们进行--sar width:height来标识16:9或4:3的纵横比的原画面,由psp进行还原。如果你是按16:9resize1.5:1=720:480后,再加上--sar 40:33来进行压制的,那么psp还原时会产生变形和画面丢失,所以两边各添上8个像素宽度的黑边是必要的。
所以必须先图像resize成704x480,然后在左右两边各添上8个像素宽度的黑边,再做sar

3.--sar width:height意义和sar值的推导
  .--sar width:height是x264参数之一,起着设置长宽比作用:
  视频流将会被横向拉伸, sar数值推导过程:
1)720x480 -->853x480
  因为视频流将会被横向拉伸,横向宽度等于480x16/9
  720x480 切边--> 704x480 Resize--> (480x16/9)x480
  所以(480x16/9)/704=40:33
  在x264命令行里加上--sar 40:33即可
2)720x480 -->640x480
  横向宽度等于480x4/3
  720x480 切边--> 704x480 Resize--> (480x4/3)x480
  所以(480x4/3)/704=10:11
  在x264命令行里加上--sar 10:11即可
3)352x480 -->640x480
  横向宽度等于480x4/3
  352x480 Resize---> (480x4/3)x480
  所以(480x4/3)/352=20:11
  在x264命令行里加上--sar 20:11即可
4。关于megui
  在megui中,可以在sample aspect rat这一栏里加上20:11,相当于x264命令行里加上--sar 40:33,这时show commadline栏里生成--sar是加在“--progress --no-psnr --output "之前,视频流按照给出的比例重新设置,相当于做了20:11的推导。
  以720x480 -->853x480为例
  psp硬件自动将720切去16点的黑边在电脑上是存在的,所以总横向宽度为720x(40:33)
  然后我们电脑的实际显示纵横比是720x40/33/480=20:11=873:480
  这也是暴风影音在播放720x480anamorphic resize 853x480 的psp影片显示分辨率为720 x 480 (AR 20:11)的原因
  同理,720x480--> 640x480,352x480--> 640x480

评论(0) 浏览(64263)

房子的风水

2011-6-20 我爱糯米

  昨日看央视一关于徽商的纪录片,片中提到房子的风水问题。古人认为理想的居住地应该是背山面水,左有流水,右有通途。宅内天井内部开口狭小,汇聚雨水是聚财。宅子为保证采光应面南背北(略向东方实为东南向)。即: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后面的“靠山”若如龙形(即所谓龙脉)则权势;山如龟形则长寿;山有环抱则聚财。

  参考资料:《阳宅十书》载,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此为最贵之地。也就是说,但凡居住地东面临河、西临大路、南为池泽、北为高山即为四神相应之地。

评论(0) 浏览(31655)

今天是父亲节!

2011-6-19 我爱糯米

上115加了个114啦的万年历应用,发现今天是父亲节。母亲弄了些南瓜花做的面饼。外面的天空一改前几日的风雷交加,变得只剩那么薄薄的一层云雾了,偶尔还偷偷挥洒些阳光下来。家里满月的小猫都送人了,又多了一份清闲。

评论(0) 浏览(34639)

Powered by